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ulitxt.com

第477节(2 / 3)

加入书签

,将统治区内的所有人,根据职业进行划分不同户籍,每每到了需要作战的时候,需要多少匠人、大夫、百姓,便可从中抽调,随军作战。

而到了明朝,太祖朱元璋也认为这样的制度似乎颇有可取之处。

当然,这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

比如医生的问题就是如此,医户世袭,导致医生的儿子极有可能对医术并不精通,可因为是医户,却依旧成为大夫给人治病不可。

这军户和匠户其实也差不多,越是到明朝中后期,这个制度就越是崩坏。

而之所以在元朝,这个制度好用,因为它确实对元朝的军事制度有很大的帮助,征调人力十分方便,至于民政还有其他的问题……

显然,对于蒙古贵族们而言,这根本就不是问题,毕竟这些贵族在进入中原之后,在将中原直接变成牧场的问题上,还争议了很久呢。

而与之配套的制度,除了严格的职业户籍体系之外,伴随而来的,还有不同职业户籍,往往都挂靠在了各地的官府上头。

比如山东的匠户,往往是山东布政使司调动,哪里需要修河堤了,需要多少匠人,便可征来。

这和军户的体系相差不大,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问题,那便是……各户的人丁,不得轻易流动。

而一旦流动,就意味着你成为了流民,而官府对于流民,是有权力抓捕的。

当然,在民初的时候,百废待兴,天下刚刚初定,大量的征调各种户籍的人口,兴建水利措施,修桥铺路,同时开垦荒地。

这种职业户籍制度,确实起到了不少正面的作用,朝廷等于是没有花费太大的代价,就将一个水利的雏形兴建了起来,同时还屡屡对当时的北元动兵,且成本极为低廉。

若是没有这个制度,明朝能否从战乱中恢复过来,尚且还是两说。

尤其是贯穿了整个元末明初的流民问题,若是不进行限制,只怕满天下的山林里都是盗匪了。

问题就在于,到了现在,这种制度的弊端便开始显现了。

比如栖霞缺乏人力,可其他许多地方,想要做匠人的却不是匠户。想来栖霞的人,可其户籍却在其他地方。如此一来,反而使百姓们除了安守本分之外,没有其他的出路。

朱棣听罢,皱眉道:“你不妨说明白一些。”

张安世道:“臣只说说,陛下若是觉得不好,可以当玩笑听一听。”

朱棣颔首:“说罢。”

张安世这才放心地道:“陛下,栖霞对人口的缺口极大,当初制定世袭制,本是为了让百姓们安定下来,可现在……却不同了。邓健那边,现在正在培育新的苗种,将来的粮食问题,一定可以大大地缓解,而且许多新粮,并不需要细耕细作,那么多余的人力,若是还留在土地上,对我大明又有什么好处呢?”

“所以臣希望……不如试一试,在这上头,开一个口子,试一试是否有效。若是有效,那些愿意耕种的民户,可以照顾更多的土地,一户人家,也可得更多的粮,而那些无心务农的百姓,若是想要务工,让他们进行尝试,又有何不可?”

“若如此,天下岂不是要乱套了?”朱棣显出了几分忧心。

张安世干笑道:“那么不如……先试一试?”

朱棣一愣:“试一试?如何个试法?”

张安世道:“开一个口子,譬如栖霞这边,不如直接和太平府这边直接对接。太平府的人丁,可与栖霞流动,官府不得阻拦,除此之外,太平府暂时解除民户、医户、军户、匠户之分,如何?”

“太平府吗?”

太平府其实就是后世的马鞍山和芜湖一带,与南京相邻,只是如今,隶属于南直隶。

张安世的用意很明显,这地方近,干脆来个自由流动,看看成效如何,若是成效好,那么再看是否放开。

朱棣若有所思,他所忌惮的是,这毕竟是祖宗之法。

前几日,他才吹嘘自己如何奉行祖法呢,总不能这么快就打自己的脸吧。

不过栖霞的用工若是短缺,确实也是一个麻烦,这可能意味着,他的银子就挣少了。

这是朕的钱啊!

一时间,朱棣也拿不定主意,于是道:“朕交文渊阁议一议吧。”

张安世也只好道:“噢……”

张安世不禁有些失望,他觉得若是让大臣们去议,十之八九,是肯定无法通过的。

不是他悲观,而是这种制度,其实明眼人都看出不合理。可明朝两百多年,却几乎没有一个重臣提出反对意见来。

这说明什么?

说明大家都觉得这很合理。

张安世便干笑道:“确实该让大臣们议一议,不过……”

“不过什么?”朱棣沉吟着看了张安世一眼。

张安世苦笑道:“百官历来对栖霞颇有微词,说是栖霞那边,只晓得做买卖,尤其是商行,榨取了许多民脂民膏……他们是巴不得商行招募不到人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