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ulitxt.com

第63节(3 / 4)

加入书签

税,主户收租,都只是算一季粮食。若是能一年两熟,生活岂不是好过很多。”

老者连连摇头:“若是一年种两季,如何忙得过来?再者说了,土地又不缺,何必如此累。听人说起江淮一带,到了麦熟时节,要雇人来做麦客呢。”

王宵猎点了点头。确实,江淮一带种麦的地方,麦熟的时候要雇麦客。不过与后世不同,现在的麦客多是江南来的。他们沿着河流一路北上,正好麦子是从南开始熟,越到北方越晚。一季麦收下来,麦客的收入与自己种地差不多,是江南一带人的生财之道。

想起前世时候,就是到河北一带,也都是一年种两季。抢收抢种的时候,男女老少齐上阵,就连学校里都要放麦假。小学生们一起到收割过的麦地里捡麦穗,成一种时代风气。这个时代,由于中国的人口还少,土地也还多,与后世大不相同。

想了想,王宵猎也就明白,此时的耕作制度与后世是不同的。推广种植麦子,大部分地方也只是替代粟而已。只有人口稠密地区,才有动力种植两季。

官府税收和主户收租为什么只算一季?因为算两季,第二季就没有人种了。又不是缺少土地,何必劳心费力?想多收粮食,多种地就是了。

前世的时候,经常有人说中国文化如何如何。比如安土重迁,比如勤俭节约,比如多子多福,比如重男轻女,诸如此类等等。其实中国人未必这样。只是特殊的条件之下,形成了这些习惯。当外界的条件改变,这些也就变了。这些习惯,远远不能称为文化,只是条件所迫不得不如此。

有些文人,不能够深刻地思考认识问题,而只会看表面现象。为了表示自己与众不同,往往就瞎琢磨出文化来。比如说中国人安土重迁,进入工业社会,中国的大迁徙世所罕见。说中国人多子多福,重男轻女,实际上工业化到了一定程度,人口出生率便大规模下降。而且随着男方结婚负担加重,社会男女地位相差不多,很多人开始喜欢女儿起来。比如说中国人勤俭节约,实际上物质大丰富之后,中国人的奢侈浪费不弱于其他国家。这是某个时期中国人有的现象,远远不能称为文化。

这个问题推广开来,还有更多。大多是本来没有文化的人,把一些现象当成文化,用来显示自己是文化人。比如满清时北京城里很多八旗子弟,数百年形成一些习惯,就被有些人称为传统文化,还有人自豪地称为北京人的讲究。甚至讲传统文化,就有人把这些人中的一些老人请出来,说要给现代人讲一讲老礼。什么老礼?大部分只是旗人在富贵时和穷酸时的一些习惯而已。

再比如,京城京剧班子里的一些习惯,也被人称作了传统文化。什么敬茶磕头,这班那班,实际上中国的广大地区,大部分的人,都没有这种习惯。

什么是文化?这应该是个严肃的词,有厚重的内涵。只是被有些人,没有文化强装文化,把这个词从天上拽到了泥土里。不管是什么,瞎讲几句,就是传统文化了。吃是文化,玩是文化,喝是文化,有点历史的都叫文化。特别是一些地方的小吃,瞎编个乾隆、慈禧的故事,竟然就公然叫文化了。到了最后除了真正的文化不是文化,瞎编的什么都是文化了。

现在回想起来,前世的中国文化,其实是非常贫瘠的。世界上唯一延续下来的古文明,数千年的厚重历史,对于现代化的中国文化并没有什么帮助。向外国推广中国文化,就是中国功夫,中国饮食,这个牛,那个欧。真正的文化,反而无人讲起。

文明应该做什么?

太阳升起来,天气开始热了。修路的人们唱起号子,随着微风飘荡。有人唱起民歌,伴着高吭的号子声,让繁重的工作有了些婉约的感觉。

王宵猎突然有些明悟。到底是什么是文化?一个地区的文化,与最广大的人民是分不开的。中国的文化,离不开这些辛勤劳作的人民。只有深入到人民里面,才能真正感受中国文化。

新中国刚建国,许多事情有了新面目。许多人被派到劳动人民中,总结人民的文化生活。那个时候有山歌集,有各种各样的民族舞蹈研究,有许许多多针对劳动人民的文化采集。如果社会正常发展,这些研究活动最后升华,中国文化的复兴才算有了基础。

可惜这个活动很快就被打断了。研究活动归于沉寂,不许人乱说话,不许人乱研究,整个社会要整齐划一,文化也就发展不起来了。再之后,社会放开了,但沉浸到人民中间,了解他们的疾苦,了解他们的文化生活的人也没有了。甚至一些音乐人搞民族音乐研究,也不愿到人民中间去。而要跑到深山老林里面,跑到那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中。

想到这里,王宵猎不由想到前世一个著名的歌手刀郎。横空出世,却不被音乐圈接受,有人坚称他那不叫音乐。为什么呢?很难说为什么。只能说,中国没有音乐文化很久了。再之后,各种各样从洋人那里流行的就进来,什么摇滚、爵士,什么民谣,甚至就连rap也能够风行一时。

人民的娱乐,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称之为文化。不是历史悠久,就是文化久远。形成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