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ulitxt.com

第229节(2 / 2)

加入书签

,明中都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水灾。

朱高炽命大理寺少卿虞谦为右副都御史,和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

在经过巡视后,虞谦与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勘核未尽者,审实一体蠲免。

若以输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艰难典卖子女者,官为赎还。”

即免除扬州、淮安、凤阳、陈州水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鬻子女。

在这上面朱高炽做的还可以。】

第二百一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其他方面, 朱高炽也进行了许多改革。

比如在内阁上,这个由他父亲开始创立的机构被他再次改革,赋予了更大的权威。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 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

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 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监国时已经为他效劳。

因此,朱高炽即位后,便任命在永乐十二年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

他原来的老师及关系较亲密的大臣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内阁阁员每个人被封为一品高官, 并有兼职。

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

这样,内阁不再是像以前明朝皇帝之下的不能负责的咨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

也就是说, 内阁的权利再一次扩大了。】

【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

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取得直率的评价和揭露贪污腐化, 朱高炽在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 稍后还有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 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

他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

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 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而且虽然朱高炽想要还都南京,但是对北方边防他也不是完全就放弃了。

他在位期间, 曾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 也加强防御体系的规格。

在他即位后,也开始对北部边防的军事将领进行调整。

朱高炽首先对五军都督府与一部分都指挥使司的人选进行安排。

八月十七日, 朱高炽又“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

保定侯孟瑛镇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在这一次他设置的四个总兵官中, 涉及北边的有三个,即大同、山海与辽东。朱高炽在位期间便安排了六个总兵官。

加上甘肃总兵官费瓛,明廷北部便总共有七个总兵官。

朱高炽对待北部七个军镇的总兵官与内地颇为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

明廷给其中一位总兵官发出命令之时,亦同时给其他几位总兵官发出相同内容的命令,

此实际上显示的是朱高炽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特点。】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这个也是当时宋朝偏安一隅,将北方的百姓和土地都拱手相让,

尤其是在靖康之耻后,宋人甚至开始歧视北方的百姓,这真的让人感到好笑又悲哀。

但是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

朱高炽体恤北方学子困于经济、教育落后等因素,中进士较少的情况,

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跟自己的祖父一样,朱高炽也十分崇拜唐太宗李世民。

而李世民最出名的地方,也是善于纳谏了。

所以他不光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还特别鼓励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不过……】

本来已经喜笑颜开的朱高炽:“……?”

一般有这个转折,后面准没有什么好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