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ulitxt.com

第554章 土楼(2 / 3)

加入书签

的贝壳烧成的灰;三者有机结合,人们称为‘出砖入石’,砖石互相依存,可以轻松应对沿海大台风,即使历经百年沧桑,房子也可巍然屹立。”

“所以我们在建造这座博物馆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考虑把海东省的石材资源和加工技法运用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海东省的历史风貌,也能节省成本,毕竟海东省就产石材,这可比从外地运送建筑材料过去便宜多了。”

徐家平讲完,大家开始了讨论,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好在林楼这儿谈事情向来都是就事论事,都是奔着互相提高的目的去的,就算被人指出问题也不会觉得丢了面子,反而会因为有了新的收获而喜悦。

“徐老师的建议不错,不过海东传统建筑可不只有石材啊,一些木结构的应用也非常精妙,同时在砖瓦泥土等建筑材料领域,也有不少独到之处。”

“石材好是好,可是有点显得过于笨重了吧?而且加工难度比较大,这会不会增加设计和施工的难度?另外,石材重量大,南江市又不产石材,光运费就不是小数目,总体而言似乎也没有起到降低建筑材料成本的作用。”

“可以用来做地基,或者使用钢筋水泥做基础,然后用石材来做外立面么!”

“但是究竟该选择哪种石材?刚才徐老师也说了,海东省的石材资源非常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各有特色,想要从中选出一种能够代表海东省的石材出来,这也不容易吧?”

“现在概念方案还没有出来呢,就考虑建筑材料是不是早了点?”

“这不冲突,这也是提供一种思路么!”

大家伙议论一番,暂且有了结论,使用当地特色建筑材料建造博物馆确实是个不错的主意,不过也不能因此拘束了设计思路,能在设计中用上这些建筑材料固然最好,要是因为想要达到更好的效果而放弃,也不会觉得可惜。

正如徐家平刚才所说的那样,这只是一个思路,前期的讨论就是这样,各种思路的碰撞,才能绽放出灵感的火花。

“我来说说吧,我还是和以前一样,就说说对这个项目园林景观的看法吧!”徐家平之后,轮到李庆熙出场了。

“博物馆位于市政公园之内,而这座公园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南江市迄今为止保留最完整的一座古典园林,在这样的地方做景观,肯定不能破坏公园的整体风格。”

“原来的公园汇集了不同历史时期海东古典园林造园风格,利用自然山水形胜,并以乡土树种配置为主,讲究诗情画意;所以我的方案也是朝这个方向发展。”

“从目前来讲,学界对海东园林的研究远不如苏州园林以及北方皇家园林这么深入,成果不多,很多东西只能自己总结。”

“根据我的总结,海东园林具备以下特征:园林平面布局较简洁,以小空间近距离的欣赏为主;园林均有湖石假山、掘池为景的做法,假山体量小巧,有池必有石桥,并以平板桥居多,在具体的细节上,与苏州园林有较大不同。”

“建构筑物是构成海东园林的重要元素,形式有:楼堂斋馆、亭廊轩榭、坊塔桥院、拱门石埕、长墙漏窗、石栏凳几等,风格均按海东传统建筑做法,采用红砖、红瓦、白石、燕尾脊、水车堵、鸟踏等要素;大量采用石材,园林中的建筑、地铺、桥、池、花台等均采用海东盛产的花岗岩;园林植物以乡土果树为主……”

“不同于北方皇家园林的恢弘大气,海东园林趋向小型化、家庭化、生活化,以小景取胜,颇有小家碧玉之风采……”

“我的方案是参考海东园林的这些特征,并结合博物馆的具体建筑形态进行设计,这是几张概念图,请大家多给意见。”说完李庆熙拿出几张草图放在桌上。

“就李老师这段分析,我觉得完全可以整理出来发在《中国园林》上么!李老师这可是填补了国内研究空白啊!”有人笑道。

《中国园林》是目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园林期刊,李庆熙早些时候想要在上面发篇文章还挺费力的,至于现在么,那就是一句话的事情,只要编辑看到他的名字,绝对给过,而且还会插队提前发表。

他在接触了国内外不同风格的园林以及理论之后,现在已经是国内园林景观领域的权威人士了,也就是年龄稍微差了点,暂且只能在各种相关协会里当个理事什么的,不过只要再过些年,他当会长肯定没问题。

关于这个话题,参加讨论的人就没有徐家平刚才那么多了,一来这个问题比建筑材料更为专业,二来李庆熙的话也让人挑不出多少毛病来。

“李老师的想法倒是和我一样!设计要从整体出发,肯定不能破坏公园的整体环境,既然周围的园林景观已经做得非常好了,那么我们就继续延续这种风格,不过在细节上,还是可以加一些新东西的。”林楼也是一样的看法。

众人继续发言,各自阐述了各自的看法,或是从其中的一个点出发,或是拿出自己的概念方案来供大家讨论。

就连曹凯也不甘寂寞,拿出了自己的东西,“我觉得海东民族的燕尾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