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请收藏本站网址:hulitxt.com

第十二章 朱元璋欲渡江人帮天助 占采(5 / 7)

加入书签

足够的粮草,然后攻打集庆就有了稳便的后备。”

这张图,朱元璋已经看了很多遍。他说的“采石”是指广义采石矶,长约7公里。

1355年(乙未岁)农历六月乙卯朔日(初一),朱元璋携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随廖永安同乘指挥船;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郭兴等随廖永忠带领一万士兵乘坐50艘改造的大渔船为前军。

总管汤和、镇抚耿再成、吴良等随俞通海引领一万士卒乘坐200多艘改造的魛鱼船作为二路军随后。

郑遇春和俞廷玉带数十条军需及护卫船殿后。船队浩浩荡荡奔向长江。

当前军刚刚驶出针鱼嘴,忽然后方数十里黑云遮天,顷刻间雷电、风雨接踵而至。廖永安下令沿江边停泊。

次日丙辰(初二),大雨停止,一团团云彩由西北向东南移动,刮起了西北风。廖永安、俞通海的水手欢呼雀跃,朱元璋的步兵莫名其妙。

随着廖永安一声令下,指挥船舱顶信号杆的左右挂上了两面蓝幡旗,发出排成两行行军的命令。然后升起白帆,拔锚起航、逆流而上。

相隔数米的各船依次在信号杆挂上两面蓝幡旗,升起船帆尾随而行。

从针鱼嘴到正南偏东的石质采石矶(又名牛渚矶)前端有10多公里。由东岸向西北伸入江中的采石矶长约两公里,北面是翠螺山。山的东面是采石镇。采石矶西缘沿江向南延伸接近太平州(当涂县城)西北角,岸线长约7公里,两头尖,中间宽。腰部最宽处约13公里。

这是广义的采石矶。其东缘一条采石河把它与东面的陆地分开。

廖永安要再次明确主攻方向,向朱元璋问道:“是攻采石镇还是采石矶?”

朱元璋答道:“采石乃大镇,其备必固。采石矶前临大江,彼难备御。今往攻之,其势必克!”

廖永安应道:“属下明白了。”随之下令朝采石矶进发。

广义采石矶西面有一个很大的江心洲,两者之间的长江是分流的次航道,最宽处约600米,最窄处约300米。

朱氏红军的兵船进入牛渚矶航道,没有看见沿岸驻扎军队。过了石质牛渚矶进到约4公里时,发现前方岸上有元军的栅栏战墙。战墙高约13米,成l形布置,北墙东头延伸到采石河边,长约1000米,西墙长约500米。战墙西北角有一座岗楼。栅栏区南面是营寨。过了兵营,就是官渡,离太平城西北江岸还有7里地。

廖永安命令指挥船抛锚,停在江心,接着下令前军靠岸。传令兵马上取下信号杆的蓝幡旗,挂上一面绿幡旗,传递靠岸命令。前军各船接着依次挂上綠幡旗。

元军的哨兵已经发现红军,吹响了报警的号角。很快,岗楼西侧战墙打开一扇门,钻出500人的长弓部队,快速运动到江边,排成两行。这时,十条先锋船已近岸100米之内,进入长弓有效射程。元军长弓队迅速分为25个小队,以20人排成两排攻击一条兵船。

长弓队指挥官下令“放箭”后,依次成排发射的箭矢犹如急速的阵雨,飞击兵船。前甲板的士兵有的已经中箭。舟船越是接近岸边,甲板上中箭的士兵越多。长弓箭着实给了朱氏红军一个下马威。

邓愈急中生智,命令前排持盾士兵蹲下,后排士兵持盾置于前排盾上,组成盾墙。这里的镇戌军是探马赤军,训练有素,擅长骑射,舟船无法猝然靠岸。

先锋队第一艘大船逼近江岸3丈(约95米)左右时,渡江先锋常遇春已从这艘大船的尾部跳到一支跟随的10浆小艇上,命令冲上去。他站立船头,左手持盾挡箭,右手紧握双钩枪。十个背刀水兵分坐两行拼命划桨,犹如龙舟竞渡,小艇飞驰靠岸。

真可谓:孤帆旗去疾,一艇箭回初。

水师指挥廖永安见状,下令小艇冲锋靠岸。传令兵的双手立刻向船队挥舞两面三角形红旗,发出小艇进攻命令,信号依次传递。转眼间,前军每艘大船携带的两条小艇纷纷冲向岸边。

采石矶毕竟太长,元军的500人长弓队只能防守500米。前军后部25艘兵船因无箭阻击,迅速靠岸。

不等小艇完全靠岸,常遇春即纵身一跃跳上陆地,像头雄狮,面目狰狞冲入敌阵。他的双钩枪急速地又戳又砍,凶猛异常,瞬间杀死几名长弓手,

10名水兵紧跟而上,挥舞着手刀。两边的弓手吓得转身就跑。有数十条小艇也迅速靠岸,数百名手刀兵纷纷登陆,冲向敌阵。弓箭手已无优势,望风披靡,跑得慢的,立刻成了刀下之鬼。

元军江边长弓阵虽然溃败,但是栅栏战垒内还有500长弓手。他们纷纷向江边红军发射乱箭,掩护溃败的同伙逃回战垒。

前军兵船接二连三靠岸后,数千红军在总管邓愈、镇抚花云、徐达、郭兴、和千夫长陆仲亨、丁德兴及先锋赵德胜等将校的带领下拉开几百米宽,排山倒海,从北面冲进栅栏战墙,击溃了元军的大刀部队,一直杀到南端,最后杀进他们位于官渡的兵营,消灭和俘虏元兵共三千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